蔡雨桐,2021级智能财务精英班,女,中共党员,专业排名第2,曾担任校党委宣传部蓝莓工作室主席、中审学院院长助理团总负责人、润园书院第八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,获得2022年度国家奖学金,2023年度南京审计大学十佳青年,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二等奖等7项国家级奖项,10项省级奖项,校级奖项若干,以独作身份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,秋招中获得华为财经、四大事务所等offer,考研中顺利收到了南京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橄榄枝。毕业去向:西部计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。寄语:理想主义照大江。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好!我是中审学院2025届毕业生蔡雨桐。今天站在这里,我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。激动的是,我们终于穿上学士服,即将奔赴人生的下一站;忐忑的是,回望这三年,中审学院给予我们的实在太多,而我能表达的,却只有短短几分钟。
晨训,让我们在熹微晨光中学会坚持。记得大二刚进入中审时,听到“六点五十晨训”的消息,我的第一反应是:“大学还要早起跑步?这不是高中吗?”那时候,我和很多同学一样,心里祈祷着“能不能下雨”“能不能请假”。但后来我发现,晨训的意义远不止“跑八百米”那么简单。
曾国藩曾说:“成功有三秘诀:早起、恒心、耐劳。”中审学院的晨训,恰恰教会了我们这三点。在润园操场的晨光里,我们跑过寒冬酷暑,背过《论语》,练过英语演讲,也和小组成员争论过某本经典里的哲学观点。那些曾经觉得“形式主义”的晨训,如今回头看,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习惯。
去年备战考研时,7:30的润餐里,我常常看到我们学院的伙伴,大家戏称是自己给自己的晨训加练。但可能也只有我们知道,一年多的晨训已将生物钟调整,我们早已在晨训中练就了“钢铁般的意志”。
我们在经典导读中,与先贤对话,锻造思想的力量。
如果说晨训磨炼了我们的身体,那经典导读则塑造了我们的灵魂。从《论语》到《国富论》,从《道德经》到《孟子》——学院特意安排了文学老师为我们上课。
一开始,我也困惑:“学审计会计的,读这些有什么用?”直到在秋招面试时,面试官问我“如何理解审计的社会责任”,我引用了亚当·斯密《道德情操论》中的观点,考官点头微笑……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,经典不是“无用之学”,而是让我们在专业之外,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厚的底蕴。
今天,我们可以自信地说,中审学院的毕业生,不仅能做账、能审计,还能谈哲学、论历史,因为我们早已在经典的海洋里“泡”出了深度。
我们在成长规划书的撰写中,完成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。
大二刚入学时,学院要求我们写《成长规划书》,22页的自我测评、目标定位、动态调整。我当时心想:“我才18岁,哪知道未来要干嘛?”但正是这份规划书,让我第一次认真思考:“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”
我的规划书上写着“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理想”,而今天,我可以说,我做到了!我在秋招里先后拿到了华为财经、毕马威事务所、中信证券的offer,在考研中我也顺利收到了南京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的橄榄枝,这背后,离不开学院学长学姐发挥“传帮带”的作用,离不开导师在我低谷时的鼓励,更离不开学院“全过程管控”的培养模式。
我当然只是学院的小小缩影,有更多比我更加优秀的伙伴,将要踏上新的征程。今天,我们可以自豪地说,中审学院的毕业生,不是“随波逐流”的浮萍,而是“目标清晰”的航船,因为我们早已在成长规划中学会了“自己掌舵”。
产教融合,让我们从课堂到职场无缝衔接。
中审学院的产教融合,让我们“还没毕业,就摸清了行业的门道”。从大二开始,我们就走进审计局、事务所实习,听合伙人讲真实案例,甚至参与项目审计。
记得第一次去企业实训时,我连底稿都看不懂,带教老师笑着说:“别急,你们比普通大学生强多了,至少知道审计是干嘛的。”这句话背后,是学院“理实合一”的培养理念——我们的课程里,有CPA名师授课,有“双师型”教师指导,还有企业导师手把手教实操。
今天,我们可以底气十足地说,中审学院的毕业生,不是“纸上谈兵”的理论派,而是“真刀真枪”的实战派,因为我们早已在产教融合中练就了“硬核本领”。
正是晨训口号里的“为天地立心、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,正是院训里的“奉献”,正是每一次课堂上老师们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:“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,职业选择也有差异,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、人民的大我之中,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”。这些都一遍一遍激荡着我内心的情怀,我还是决心放弃了其他的选择,毅然奔赴志愿服务西部计划,选派到中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委员会党校(第一师行政学院、三五九旅干部学院)服务。我想在青春火热的时候,把双脚踏进基层,用时间磨练心性,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为祖国发展贡献绵薄之力,用不长的时间,做一辈子难忘的事。
我很感激学院的老师以及我的辅导员没有在我做出这个决定时,没有过多的让我再三考虑,而是支持并肯定了我的勇气与抱负,或许这也是属于我们整个学院的底色——去尊重人、发展人,完善人,让我们不断靠近习近平总书记口中“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”的新时代青年。
今天,我们即将离开中审学院,但“自强、卓越、奉献”的院训会永远刻在我们心里。无论未来是继续深造,还是步入职场,我们都会记得:
自强——像晨训时一样,永远不向困难低头;
卓越——像品味经典时那样,永远追求更高的境界;
奉献——像撰写成长规划书一样,永远不忘自己的责任,社会责任。
亲爱的老师们,感谢您的严格与温柔;亲爱的同学们,愿我们江湖再见时,依然如今天这般意气风发!
谢谢大家!
(摘自蔡雨桐在中审学院毕业典礼的发言稿)